那么產品碳足跡是何方神圣,為什么會引起如此大的關注?針對國際碳關稅發展趨勢和國務院關于產品碳足跡工作部署,我國在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需要考慮哪些問題?產品碳足跡的未來能發揮什么作用?帶著這些思考,我們來一一梳理,撥開近期產品碳足跡驟熱的面紗。
為什么要開展產品碳足跡量化?
產品碳足跡區別于一般組織機構和項目碳排放,研究對象針對單一產品,穿透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囊括了原材料的開采、加工、生產、運輸、銷售、使用、最終廢棄處理、循環利用等環節,一般分為“搖籃到墳墓”、“搖籃到大門”兩種不同階段。產品碳足跡更關注產品在各個環節所使用的材料、能源、工藝所帶來的碳排放。對產品碳足跡的管理往往更能針工藝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環節。同時,產品碳足跡更能串起整條供應鏈,鏈主企業的倡議可以有效推動供應鏈協同降碳。
因此,在企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道路上,產品碳足跡量化及數據管理對于企業加強碳管理實現碳中和至關重要。國際上,隨著近年來氣候合作和博弈的日趨升溫,多國政府正嘗試將碳足跡核算和管理納入政策工具。如歐盟制定了產品環境足跡(PEF),旨在統一歐盟以往多種綠色評價標準與審核體系,配合PEF歐盟相應制定了產品環境足跡類別規則(PEFCR),提出了包括碳足跡在內的16種資源環境影響類型,將其作為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的標準依據。目前,歐盟對于碳足跡的監管要求邁入立法層面,2023年8月發布了《新電池法》,后續仍會繼續出臺相關綠色指令,對產品碳足跡聲明、碳足跡數據指標都會進行要求,這將對于我國相關出口企業造成重大影響,成為企業產品出口的綠色貿易壁壘。
我國產品碳足跡研究現狀
自2006年以來,國際上尤其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陸續開展了一系列產品碳足跡評價、碳標識的工作,在消費品上,如飲料、食品等包裝上標識產品的碳排放量,引導消費者低碳消費。我國產品開展碳足跡評價比較晚,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前,僅有少數企業主動或者被動的開展產品碳足跡評價工作,向相關方披露產品碳排放量。雙碳目標提出之后,隨著各品牌企業、供應鏈鏈主企業紛紛提出自己的雙碳目標,從而推動整條供應鏈協同降碳,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中間原材料供應商紛紛提出產品碳足跡評價需求,一時之間,能夠開展產品碳足跡咨詢、評價、認證的機構涌現,但是質量參差不齊,價格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不等,亂象頻出。
造成亂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需求方對開展產品碳足跡量化的流程不了解,無法了解如何做才是對的?如何做才是符合要求的?而社會上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需求方誤以為只要有個結果就可以。隨著相關方對產品碳足跡認識的深入,以及國際上對產品的碳排放量提出越來越嚴苛的要求,碳足跡量化必然要逐步規范,否則量化結果難以滿足獲得相關方的要求,會導致聲譽甚至經濟效益受到影響,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我國產品碳足跡量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產品碳足跡量化過程中需要依據標準,使用模型軟件和數據庫,明確量化路徑和方法學,我國產品碳足跡量化工作在這幾個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
第一是標準,為滿足某種產品碳足跡量化的標準又稱為產品種類規則,在標準中明確相應的功能單位或者聲明單位,明確系統邊界,明確需要進行實景數據收集的過程,以及量化的方法。我國目前公布的產品種類規則比較少,而且多以團體標準的形式制定,其在制定過程中,缺乏國家層面統一的產品種類規則內容的要求,需國家統籌指導規范產品碳足跡量化。
第二是數據庫,在產品碳足跡量化過程中,對于一些無法獲得實測值的排放因子等數據,需要從數據庫獲取數據,一般標準中均要求使用來源可信的數據。目前,國際上用于產品碳足跡量化的主流數據庫主要是國外的Ecoinvent、ELCD、Gabi數據庫等,由四川大學王洪濤教授課題組開發的CLCD數據庫,填補了我國碳足跡數據庫的空白,近期清華大學、環規院等陸續發布免費的數據庫,但是國家層面尚未發布公開的可信的中國數據庫。
第三是是軟件,近幾年,我國涌現了很多在線的碳足跡量化軟件,甚至部分軟件完全免費,但是這些軟件采用的計算方法是否符合相關標準要求,計算模型是否貼近行業技術真實情況,結果能否獲得相關方的采信,都需要進一步探討。
建立我國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均已認識到產品碳足跡核算對于未來市場貿易的重要性,工信部2021年就組織啟動了建立原材料基礎數據庫的研究項目。2023年11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提出推動建立符合國情實際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完善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規則和標準體系,建立產品碳足跡背景數據庫等任務,并分別提出2025年、2030年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具體目標?;浉郯拇鬄硡^、浙江、江蘇等地紛紛啟動碳標識認證試點,上海市、四川成都市、山東濟南市等多地對于開展產品碳足跡給予補貼或者獎勵,鋼鐵EPD平臺自2022年啟動,建材碳標簽平臺也于近期組織召開了第一次研討會,預計近期會啟動相關工作。據悉,國家層面也在組織相關單位建設碳排放基礎數據庫。產品碳足跡核算、產品碳足跡管理、數據庫建設等方面的需求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相信在各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的積極努力下,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步伐會加快。
在社會如此廣泛的關注下,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在此,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健全產品碳足跡體系、發布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細則和出臺碳足跡量化的頂層標準,包括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各產品碳足跡量化細則、評價細則等標準文件。明確產品碳足跡核算邊界和量化方法學,包括排放因子來源、數據質量和溯源性要求等,聚焦電力、鋼鐵、水泥、電解鋁、煤化工、化肥、氫、玻璃、石灰、乙烯、電石、合成氨、甲醇、動力電池、光伏、新能源汽車、電子電器等重點產品。同時積極推動國家標準《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正式發布,為各種產品種類規則的制定提供框架、要求和指導。
2.應盡快建立起中國基礎原材料數據庫。產品碳足跡核算過程中,需要對數據進行層層追溯,直至最上游來自自然界的資源數據,如果缺乏基礎原材料的數據庫,那其他中間產品、終端行業建立數據庫時,追溯的基礎原材料數據可能還無法引用符合中國國情的數據,建立的數據庫也就無法真正體現中國的排放實情。因此,首先要優先聚焦基礎資源、大宗原材料、半成品、交通運輸等領域發布產品碳足跡數據,充分調動行業協會、研究機構、企業積極主動報送光伏、新能源汽車、電子電器等細分行業、領域產品碳足跡數據。
3. 建立國際互認的產品種類規則。在研究制定相應品類產品的產品種類規則,即該類產品碳足跡量化標準時,研究單位就應對國際已有的相關標準、規定深入分析,結合中國的產業鏈特點和行業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可供相關方直接應用的產品種類規則,如對產品功能單位/聲明單位、系統邊界、相關數據的獲取、背景數據庫的選擇、分配原則、取舍原則、數據質量要求等進行明確規定。
4. 盡快建立碳標識認證、信息披露制度。規范碳標識認證機構、認證流程,實現認證結果的可信。鼓勵企業以氣候信息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持續信息披露或自愿性認證等方式發布產品碳足跡核算結果與報告,為推動后續的認證結果國際互認奠定基礎。
5.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和地方試點創新。金融機構要將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結果作為發放綠色信貸和發行綠色債券的重要參考指標,鼓勵投資機構和評級機構對企業ESG進行監督,以防“漂綠”。國家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產品碳足跡試點,探索政策支持工具創新,同時支持優先采購低碳產品。
6. 鼓勵重點行業企業先行先試積極應對國際貿易,重點出口企業要盡快與國內外評價認證機構積極合作,建立產品信息化碳足跡管理系統,報送產品碳足跡數據,開發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積極與政府探索對接國際規則的解決方案和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重點產品碳標識互認,讓碳足跡有跡可循,讓世界看到中國制造“含綠量”。
7. 加強碳足跡人才隊伍建設。目前,能準確理解碳足跡核算、建立完整的碳足跡模型、開展數據質量分析并分析降碳潛力的人員隊伍存在極大的缺口,因此我們要完善相關職業體系。鼓勵高校和職校編制專業教材,開設產品碳足跡課程,鼓勵行業協會、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人才培訓交流活動,加大對人員的培養。
綜上所述,碳足跡管理體系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重要政策工具,建立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更是箭在弦上,需要政府部門、研究機構、行業協會、重點行業企業等市場參與機構的全方面參與,在目標引領之下,主動作為,協同落實,為助力經濟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